- 1、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避坑
- 2、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才更加稳妥
- 3、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才更加稳妥
- 4、报考志愿应该避开哪些坑?
味蕾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高考,作为无数青年学子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其志愿填报环节更是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每年此时,无数家庭都会陷入填报志愿的焦灼之中,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本文旨在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提供一份详尽的“避坑指南”大家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稳操胜券。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了解专业与院校
在填报志愿前,首要任务是对目标专业及院校进行深度调研。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行业发展趋势,这些信息往往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行业报告等多种渠道获取。同时,关注院校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你的大学生活质量和学习体验。切忌盲目跟风,选择那些看似热门实则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或院校。
二、理性评估,量力而行——合理定位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优势与潜能,是避免填报志愿“入坑”的关键。通过模拟考试成绩、平时学习状态、老师同学的评价等多维度进行自我评估。结合高考分数,合理预估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参照历年录取数据,筛选出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专业和院校名单。记住,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必一味追求名校光环而忽略专业匹配度。
三、多元选择,灵活应变——构建梯度志愿
志愿填报讲究策略,构建合理的志愿梯度至关重要。首选志愿应是你最向往且有一定把握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这部分可以适当“冲一冲”。中间志愿则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当、录取概率较高的选项,作为“稳一稳”的部分。最后,设置一两所保底志愿,确保即便出现意外也能有学上,这部分需“保一保”。这样的梯度设置能够有效分散风险,提高录取效率。
四、细节决定成败——注意填报细节
填报志愿时,细节不容忽视。仔细阅读招生简章,了解各专业的特殊要求,如单科成绩限制、身体条件限制等,避免因忽视这些细节而被退档。注意填报时间节点,按时完成网上志愿填报,并确认提交成功。此外,保持通讯畅通,密切关注高校及考试院的通知,以免错过重要信息。
五、心态调整,从容面对——保持平和心态
面对志愿填报,保持一颗平常心尤为重要。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不是终点。即便未能进入理想院校,也不代表未来的路就此黯淡。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光发热。同时,家长也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这一挑战。
回望高考填报志愿的全过程,每一步都需谨慎考量,既要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要有面对现实的理性态度。通过深入了解、理性评估、灵活应变、注意细节及保持良好心态,我们完全有能力避开那些常见的“坑”,为自己的高考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记住,高考志愿填报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开始,愿每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避坑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避坑如下:
有卖谈的学生没有正确的正视自己的成绩,高考的分数,哪怕是0.5分都至关重要,在填报志愿之前的估分一定要给自己留一片空白的选择。
特别是一些高校的热门报考专业。这些专业哪怕自己的分数达到了,也不一定能够被录取,所以填报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至少要保证自己的分数高出该专业录取线30分才有可能被录取。
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做好自我认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除了政策法规,就是了解各个招生机构的基本情况。比如招生章程、招生计划、提高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术特长、往年在省内就业、升学等情况。
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对自己分数所在的择校范围有一个现实的了解,比如普通本科的分数。如果非要报211院校去尝试,失氏态败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冲刺志愿的分数上调5分左右就可以了,冲得太多容易进入冲刺院校的冷门专业。
把握报名学校的信息内容
每一年考试的同学们中不缺一些往届生的高考复读生,许多院校和一些技术专业在对高考复读生层面或是有一些限定的,例如一些警察学校、军事院校等高考复读生没法报名。因此学生在填报志愿以前一定要把握清晰学校的各类信息内容。
针对一些独特的技术专业,许多院校都是有独特的规定的,不符合规定的学生即使报名了也没法被录用,就算你的成绩考的十分高。这也是高考报考志愿必做的提前准备,父母和学生都必须留意!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才更加稳妥
高考报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容易掉进一些坑里。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个坑:
1. 盲目跟风:不要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和名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2. 忽略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
3. 不注重平衡:在填报志愿时,要注重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不要只看重名校和热门专业。
4. 没有备选方案: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考虑备选方案,即选择备选专业和备选学校,以备不时之需。
5. 违反填报规定:在填报志愿时,要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填报重复志愿或填报不符合自己条件的志愿。
6. 忽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专业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只看重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才更加稳妥
高考报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容易掉进一些坑里。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个坑:
1. 盲目跟风:不要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和名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2. 忽略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
3. 不注重平衡:在填报志愿时,要注重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不要只看重名校和热门专业。
4. 没有备选方案: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考虑备选方案,即选择备选专业和备选学校,以备不时之需。
5. 违反填报规定:在填报志愿时,要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填报重复志愿或填报不符合自己条件的志愿。
6. 忽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专业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只看重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报考志愿应该避开哪些坑?
从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两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如何精准避坑志愿填报误区。
(老师本人对浙江高考比较了解,所以全篇是以浙江省的志愿填报规则和分数线来举例做说明的,其他省份可能略有不同,但新高考改革的大体方向总是一致的,所以其他地区也可参考)
院校
1、采用传统方法,按学校的往年录取线填报。
截自2019年浙江省高考招生“高校录取分数线”——
早年参加高考的同志看到这张表是不是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相信10年代往前的考生都看过类似的学校分数线表格,毕竟我们当年都是按照这种学校录取线来报志愿的,达到学校分数线就算录取上了,专业线没达到还可以调剂。
但是现在马上要面临志愿填报的后浪们看过来了~如果你们见到这样的表,请一定不要再浪费时间去研究,因为它对于你们真的没!有!参考价值。
新高考改革以后,志愿填报以院校+专业组成志愿单位来进行投档,院校的录取分只能代表学校投档的最低分,如果只看分数线的这张表,你根本不能了解这些录取分都落在了哪些专业上,如果是生化环材天坑系列,你去不去?学费贵出十倍的中外合作专业,你去不去?发配到偏远荒郊分校区的专业,你去不去?就算你真的愿意去,你的选考科目也未必符合要求,不符合的话那很遗憾你还是报不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张分数线表,很明显浙大和南大之间出现了大跨度的分数断层,怎么说浙大也算是五所top3大学之一,对应这个分数线你有没有觉察出什么猫腻?没错,不要忘记了还有提前批和各种招生计划的存在啊。如果你没有参加提前批,只靠裸分想上浙大,最少670的分数你得有吧?2000往前的名次才比较稳吧?如果只看学校录取线那肯定要白白浪费志愿机会了。
所以说,我们以前一直奉行的这种学校分数线模式,在现在根本不值得参考。
我们现在已经是新高考时代了,现在实行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跟过去,哪怕只是五六年前相比,差异都非常明显,网上那些陈旧的信息、老人们的“经验”,很有可能对你造成误导,我们现在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务必打破过去按照学校、达线报考的这种思维定式。
2、外省不报、就近择校,导致省内院校分数线虚高、考分浪费。
就拿浙江省来说吧,相信绝大多数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会把“省内院校优先”作为重要的填报准则。其实浙江省高等教育水平算是走在前列的,除了211高层次院校只有浙大一所这一点不足外,其他各层次院校分布都很广,各分数段的同学都有可以填报的学校。可是,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不愿意离省,这下就导致省内院校的分数线水涨船高了。作为一名规划师,我遇见过不少放弃省外双一流名校,非要留在省内读一所普通本科学校的考生,虽然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偶尔也会为他们感到惋惜吧。要说惋惜,我还曾遇到过拿着二段中游的分数却宁可读专科也一定要留在杭州市内的考生,其实如果地域上放宽一些,这名学生要想在浙江其他城市读个公办本科也很有机会,本科的出路相较于专科还是会好不少的。那我的建议呢是如果你已经对以后就业早早做好了打算,就想留在本地,或者家里本身有产业等着你继承,那么你就近选择院校也无可厚非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如果可以考虑稍微远一些的地区,那在同样的分数线上可选择的学校层次相对来说就可以更高了,性价比也会比较高。
3、被学校名称误导,不清楚学校层次和所在城市
有那么些学校,由于校名太具迷惑性而导致每年高校招生时都要被拉出来“群嘲”一番。比如东大福建破三本?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985名校,坐落在国内高等教育第三城南京,但是说到东南大学,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没啥印象吧?同样因为校名而地位尴尬的985高校还有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如果不去特地了解,这些学校有可能就因为大家的错误认知而被忽略了。此外还有像东华大学、中北大学、集美大学等等院校,因为校名的“属性不明”一直受到很大误解,如果你的分数线上下正好有这样的好学校,而你因为自己错误的主观理解而错过了报考机会的话,那肯定是非常遗憾的。
还有些高校,虽然校名中带有省份或城市名,但它真正的所在地可能并不像大家直觉上认识的那样,比如河北工业大学并不在河北而在天津,四川外国语大学不在四川而在隔壁重庆等等,是不是很惊奇地发现“居然还能有这种操作?”除此以外,还有的学校以省份直接命名,但是并不想大家想象的那样位于省会城市,比如河南大学不在郑州而在历史名城开封,江苏大学不在南京而在隔壁小城镇江,这些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吧?尤其江苏大学,虽然顶着响当当的名头,但其实只是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并不是985、211名校,虽然它有自己突出的优势专业,办学实力也非常强劲,但院校层次上还是会和大家的认知有所差距。所以考生们在选择志愿方案时一定要特别了解下院校的所在地和院校类型,不要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了甚至开学报道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这学校根本不在理想的城市、不是想象中的名校。
专业
1、根据专业名称片面认识专业
现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一共可以划分成13个专业大类、110个一级学科,总的来说,专业的分类非常之庞杂。而我们现在所填报的志愿单位必须由院校+专业构成,考生们不得不和这么多的专业名录打个照面。有些专业的名称一样很具有迷惑性,它本身的研究内容和课程培养方法也许和我们想象中的有很大差距,如果不提前了解一下就想当然地填报了,万一成功录取后发现和自己料想的完全不一样,那可就吃了大亏了。
比如说,有的学生想学医,理想是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白衣天使,那么适不适合选基础医学专业呢?基础医学虽然也属于医学类专业,但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理论,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多,它不是临床专业,毕业生不能考医师证,也就意味着以后不能到医院从事医疗诊治相关工作。又比如,园艺专业,看名称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园林艺术”,搞设计的专业,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农学专业,主要研究作物的生产、选育、病虫害防治等等,学生毕业后不会成为园林设计大师,而更有可能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园丁。
我们高中刚毕业的学生,由于过去没有接触过大学专业,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来了解专业,这样就不可避免会带来某些误解,而志愿填报对于我们每一位考生来说又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大事,所以建议大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将所选的每一条志愿都认真搜索一下,了解院校信息和专业培养方式,避免错报的情况发生。
2、踩雷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
为什么有的考生位次排到了十几万名,却还能报上省重点甚至双一流院校?
先上图,眼见为凭:
先别急着惊讶,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如果能有这等好事,怎么就轮到我了呢?其实整张图里所有专业,它们都是专科专业,即使你读的学校是本科,以后毕业拿的还是专科学历!本科和专科学历之间,真的是有壁的,这点我们高考生应该都有数吧。虽说我们现在倡导高校、高职两条平行线共同发展,不分高低,但是等你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一贴,“要求本科学历”,专科生连竞争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想告诉大家,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规划以后想走技术性职业道路,那么建议还是尽可能读本科,以浙江的高考情况来看,130000名以内的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读专科,本科层次还是有很多学校专业可以选择的,尤其像图里面高考分在550的考生,90%的可能就是误报了志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真是追悔莫及了,还能怎么办呢?退学重考还是先读两年等专升本的机会?一旦志愿填错,以后再怎么弥补都不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怎么避免误报专科志愿?给大家个小提醒,我们可以看专业代码,一般本科专业的代码都是0开头的,专科专业代码是以5开头的,如果你明确不想报专科志愿,那么把所有5开头的代码都先剔除就可以了。
3、受到专业录取限制造成退档
说到“退档”,很多人都忍不住隐隐发憷,对于考生们,退档无疑是填报志愿最不想看到的结果,退档的严重后果也是大家所难以承受的,不少考生因为一次志愿填报失误而造成的退档只能选择回炉重造,复读一年重新赴考。可让人遗憾的是每年都还是会有考生,明明已经做好“冲稳保”梯度志愿了呀,明明勾选服从调剂了呀,结果居然还是掉档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家需要考虑的,那就是专业录取的限制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性别、身体条件、外语能力、特殊才能、单科成绩等等,如果考生们事先没有了解清楚对应专业的报考要求,但在提档后却被发现并不符合相应的限制条件,那么此时就有遭遇退档的风险了。
4、误报中外合作专业
我们全篇已经跟大家介绍了很多种误报的情况,最后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也是每年都有数百数千名考生踩雷的误报类型,那就是误填中外合作专业。通常情况下,中外合作专业录取线会比其他专业更低一些,许多学生有明确出国意向的、或者为了冲一冲好学校,都可以考虑报考这类专业。但是分数线低自然也就意味着它有些弱势,一般来说,中外合作专业的学费会比普通专业贵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学生以后有机会顺利出国交流或者留学,那么在国外的日常开销还会更大,普通家庭负担起来肯定会有些吃力。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经济条件本身其实并不太优越,但报考时看到专业后面“中外合作”的小尾巴,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对于高昂的学费也没有特地关注,总之一股脑地完成了填报,结果放榜后,意外发现自己居然真的“中奖”了,可现在突然注意到了超出负担能力的学费,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呢?想避免这样的后患,在志愿填报时就要多留意这些特殊的招生专业。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