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什么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2、在什么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 3、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味蕾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键时刻的决策往往能够深刻改变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命运。1935年12月,正值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外敌威胁之际,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一个偏远小镇——瓦窑堡,召开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更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作为教育与考试领域的关注者,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更能从中汲取应对当下挑战的精神力量。
一、会议背景与筹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落脚点。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推动下,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传回了国内。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分析形势、制定策略,纠正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会议选址于陕北子长县瓦窑堡,这里不仅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当时陕北的“经济重镇”。
二、会议经过与决策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瓦窑堡会议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召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党的重要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经过深入讨论,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以适应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同时,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
三、会议意义与影响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向抗日战争时期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更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抗日战争提供了政治指导。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能完全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此外,会议还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会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四、对教育与考试的启示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对于教育与考试领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和考试机构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分析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同时,要摒弃保守封闭的思想,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事业的开放与创新。正如瓦窑堡会议所展现的那样,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瓦窑堡会议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作为教育与考试领域的从业者或关注者,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先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一样,我们也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什么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在什么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1935年12月17~25日瓦窑堡会议。
《决议》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形势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该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一、瓦窑堡会议的内容
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5年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
二、瓦窑堡会议的意义
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扩展资料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背景: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此期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瓦窑堡会议